忏悔法门

唐哲 2024-11-01 09:00:44 佛道易 297 ℃ 0 评论

净界法师主讲

    【001】修学忏悔法门的目的

    学人这一堂课,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佛教的忏悔法门。在正式讲到 课程之前,我们先简要的说明,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忏悔法门。 

    唯识学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,它用一句话来作总持,说是“恒转如暴流”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特性:第一个,“恒”,就是恒常相续; “转”,就是前后变化。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相续而又变化的一个水流,它从过去流到现在,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。

    我们举一个例子。比方说我们前生是一个男人,今生因为业力的转变, 变成一个女人。男人转成女人,从五蕴的角度,产生变化了。比方说男人的 色身跟女人的色身,变化了;我们的思想产生变化了;我们的感受也产生变化了。但是在变化当中,我们内心的深处,我们传承了过去的业力——善恶的业力,我们传承了过去的性格倾向,乃至于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善恶的因缘 也相续的传承下去。所以我们在无量生命的水流当中,是有所传承,有所变化,这个就是生命的现象。

    既然生命像一个水流,那表示什么?表示我们的生命是有轨迹的,因为水流走过的地方就有轨迹。所以佛法把我们生命的水流分成三种轨迹:

    第一个,就是“正定聚”的众生。正定聚的众生,他的生命水流非常单纯,就是不断的增上。这指的是初果以上的圣人。不管遇到什么善恶的因缘, 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不断的增上。

    第二种人,叫做“邪定聚”的。他内心当中邪恶的功能非常的坚定,所以他的生命也很单纯,就是稳定的向下堕落。因为这种人内心的邪知邪见非常坚固,很难改变,你很难去教化他。他只有一种情况会改变,就是堕落恶道,受到极大的痛苦,他才会产生惭愧心,产生生命的反转。所以这种,佛陀把他判作邪定聚,这是邪知邪见的众生。

    前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,我们一般人都是属于“不定聚”。就是我们生命的曲线是抛物线的,有时候上升——当我们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,我们生命是往上的,我们感到身心的安稳。有时候是罪业起现行,我们的生命是往下坠的——我们的身心感到闇钝或者躁动不安,乃至于经常做恶梦,这就是罪业即将暴发的一个征兆,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。那么这个时候是忏悔的最佳时机。所谓忏悔就是说,你的罪业已经形成了,形成一个强大的风暴,但是还没得果报。如果已经得果报了,那忏悔就只针对未来,因为这个果报已经成熟了,你很难忏悔了。比方说,你今天男人变成一个女人,女人障碍多, 你说我忏悔。你忏悔,不可能从女人变成男人,这不可能,这个异熟果报已经成就了。那么忏悔的时机就是怎么样呢?当我们的罪业征兆出现了,但是还没得果报,这个时候是忏悔的最佳时机。

    要改变这个罪业的暴发有两种做法。一般人,就是没有学佛的人,他用取代、压制性的,他就积极的创造善业,他想用善业来取代、压制罪业。那结果呢?结果就是如石压草。因为,诸位!善业不能对治恶业,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两者共同存在。你看你这一片的草,你就把它铺成一片石头,当然你石头多的时候,它暂时的遮盖,但是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。当你石头变少了——我们造作善业不可能永远保持意乐,所以当你石头减少的时候,草又冒出来了。所以世间人面对罪业的方式是积极造善,这个是不根本的,这种就是压制性的忏悔,压制性的,对罪业产生压制。

    那么佛法呢?佛法是从内心产生忏悔的善根。诸位!善根跟善业最大的差别在哪里?善根对于烦恼、罪业有对治的力量,这个是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地方。我们透过忏悔,是从根本上从罪业产生反转,就把这个根给除掉。

    所以忏悔的目的有两个:第一个,就是消除我们平时修道的障碍。就是在罪业没有成熟之前,透过忏悔消除我们的修道的障碍。第二个更重要,消除我们临终的障碍。愿我临终无障碍,我们才能够把正念提起来。

    所以修学忏悔法门,就是透过忏悔的“善根”,配合修学忏悔的“法门”, 这两个缺一不可,善根跟法门,然后从根本上把罪业给消灭掉,破除修学的障碍。这个就是我们修学忏悔的目的。

    【002】《忏悔法门》

    课程大纲 我们看讲义。 

    将述此义,大科分四: 我们分成四大科。 

    先看甲一的“解释名义”。

    我们先解释忏悔的名称跟意义,以及忏悔所具足的善根是什么。这第一个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忏悔方法”。当我们具足了忏悔的善根,我们有哪些忏悔的方法呢?当然主要有事忏跟理忏这两个方法,我们在课程上会详细的说明,这两个怎么操作。

    第三个,“罪除之相”。当我们如法的修学事忏跟理忏,我们如何判断我们罪障是否消除?这个地方有三品,下品的灭罪、中品的灭罪跟上品的灭罪。有三品的功德相,提供给大家参考,它如何判断。

    第四个,“结示劝修”。最后我们用两个偈颂把修学《忏悔法门》的整个内涵做一个总结。

    【003】忏悔的含义

    甲一、解释名义 (分二:初、释名。二、述义。) 

    我们先看第一科,甲一的“解释名义”。“解释名义”我们分两科:初、 释名,二、述义。 

    乙一、释名 先看第一科的“释名”。

    梵云忏摩,此翻悔往,有言忏悔,梵华双举。 

    准《业疏》云:取其意义谓不造新,忏谓止断未来非,悔谓耻心于往犯。 

    有将忏字训首训鉴,义虽通得,华梵须分。

    我们加以解释。

    “梵云忏摩,此翻悔往。”最早在古印度的原文叫做“忏摩”。“忏摩” 是一个梵文,早期的翻译,翻成中文叫“悔往”,就是对于过去已经造作的罪业,我们内心深深的悔过,就是“悔往”。“有言忏悔”,到了后代就直接把它翻成“忏悔”。“忏悔”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呢?“华梵双举”,就是把印度“忏摩”里面的第一个字,跟中文的“悔往”的第一个字结合起来,叫做 “忏悔”。所以这个词传到现在叫“忏悔”,怎么来的呢?“华梵双举”,取印度原文的第一个字,跟中文的第一个字结合起来的。这个地方先把“忏悔” 这两个字做一个说明。

    我们看第二段。“忏悔”的真实义是什么呢?“准《业疏》云:取其意义,谓不造新。”我们前面说过,佛教消除业障是从根本,所以你一定要有善根,不能只是造善业。什么样的善根呢?忏悔的善根它造成什么后果呢? 就是“不造新”。就是我们透过忏悔以后,不但是把过去的罪业给灭掉,重点是什么?重点是你以后对这个罪业有免疫功能。就算遇到同样的境界,你真正如法忏悔的,你也不可能再造作了。这是佛教高明的地方,它可以把你的过去罪业灭掉,而且会让你至少在这个罪业里面得到了解脱,就“不造新”。

    那么要满足这个“不造新”,有两个条件。第一个,“忏谓止断未来非”; 第二个,“悔谓耻心于往犯”。所以我们今天要真诚的忏悔,要有两个善根成就。第一个,“忏”,就是针对未来,我们内心生起坚定的誓愿,决定不再造 作,就是发愿。所以忏悔,第一个善根,你针对未来要发愿永不造作。第二个,“悔,谓耻心于往犯”。这个是针对过去,对于已经造作的罪业,生起坚定的惭愧心而深深的悔过。所以针对过去叫做忏悔,针对未来叫发愿。

    所以,诸位!你不管修什么法门,拜《大悲忏》也好,修《净土忏》也好,拜八十八佛也好,你要产生忏悔的效果,内心一定要两种善根,第一个, 忏悔,第二个,发愿,你才能够把那种忏法的效果表现出来,形成一个“不造新”。

    我们看总结。“有将忏字训首训鉴”,也有古人把忏悔这个词的“忏”字 解释成“首”,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,或者是“鉴”,就是表示你内心的观照智慧生起了,开始防非止恶了,这都是可以的。“义虽通得”,义理上是相通,但是“华梵须分”,就是“忏摩”是梵文,“忏悔”是华梵双举,这个要分清楚。

    【004】佛法修善,重在形成善根,修忏亦然 

    那么这段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。它的意思是这样,就是说,我们佛法在修善,世间人也在修善,但是目标不一样。

    世间人修善,是把重点放在善法这一块。比方说,他布施,他重点在布施。他为什么布施呢?他是透过布施的善业去创造来生的福乐,他是要把布施转成来生的快乐的,所以他的重点在善业这一块。

    那么佛法在修善法是什么目的?按照《法华经》是这样说,《法华经》 一佛乘是说,“法法消归心性”。简单的讲,就是说,借事修心。比方说,我们讲布施,你学过《法华经》再修布施的时候,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创造布施的善业,你是怎么样?借事修心。你是透过布施,来强化你的无贪、施舍的善根。你再持戒,是透过持戒的操作,来强化你防非止恶的善根。你修忍辱, 你为什么要修苦行呢?你是透过苦行,来坚定你的无瞋安忍的善根。这个地方不一样,诸位!我们是怎么样?我们是法法消归心性。我们是假借这个法门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功能,一种善的功能。

    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有两个理由:

    第一个,我们前面说过了,善法只能够生善,不能灭恶。你不断的布施, 会创造善业,会强化你布施的善念,但是它不能调伏你的悭贪的恶念,它没办法。你看,有很多人福报很大,那表示他前生有布施的善业,但他还是照样悭贪。所以善业不能对治烦恼,不能调伏罪业,所以他未来的果报就快乐中带有痛苦。世间人修善的后果就是这样,快乐中充满了忧虑跟痛苦,因为他没有善根力。那么佛法的善根有什么好处呢?灭恶生善。当你的无贪、施舍的善根生起以后,你是怎么样呢?永远远离贫穷的痛苦,而且创造福报。 所以善根力跟善业力,第一个,善根能够灭恶生善,善业不行。

    第二个,从时间上来说,你成就一个善业,那是一时的快乐,善业,你把它花完就没了,就跟你平常没有造作一样,就恢复你的“本来面目”了。 但是你一旦成就善根,你是怎么样?生生世世的受益。你这个人要是有无贪的善根,你去哪里都有福报。你就算不幸,前生临终起颠倒,堕落到畜生道, 你在畜生道跟一般的畜生道还不一样,因为你有无贪的善根,你的福德力还是在那里。因为一切唯心造,你这个畜生道的果报,多一个无贪的善根在加持你。所以,诸位,成就善根那叫什么?生生世世的受益。到最后成佛的时候,那就是万德庄严。

    所以,诸位,你看《法华经》后面讲到法身菩萨的三昧陀罗尼,他的因地都是从善根来的。《法华经》里面,佛陀说,你看某某菩萨他为什么这么庄严?他为什么那个光明中起这么多变化?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栽培什么善根,所以果地就有这种三昧陀罗尼。当然,栽培善根相对困难,但是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,它成就以后那是永恒的力量,它永远跟着你。所以佛法是重善根的,因为我们说了,我们修善法的目的,是在强化自己的善根。

    好,那么这个道理套在忏悔,就有一个问题,忏悔的善根是什么?有两个善根。第一个,惭愧心,第二个,发愿的心,这两种。这个就是,不管你拜什么忏,你之所以灭罪,这两个是正因,外面这个忏法只是一个助缘。就是你有惭愧心,你有发愿的心,你修什么忏法都能灭罪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讲,罪从心起将心忏。

    那么这个“忏悔”的意思,我们先了解到底有哪些善根要具足:第一个, 忏悔,第二个,发愿。

    【005】罪业的起因、后果及对治

    乙二、述义 

    我们看乙二的“述义”。 

    既识起因,能感后习,一、感种类相续而起。二、招苦报生后当受。 今改前非,将修后是,从缘生灭,斯苦世法。 

    于彼恶业,特生厌贱,发重惭愧,立对治过,洗心忏悔。 

    我们加以解释。

    先看第一段的总标。“既识起因,能感后习。”我们修忏之前要了解两个情况。第一个,为什么会有罪业?要了解罪业生起的原因。

    罪业的生起当然跟我们内心有关系了,因为身口是工具,当然是跟你的内心有关系。有两个原因,从粗浅的角度是烦恼,你有贪瞋痴的烦恼你才会造罪的,第一个。那么从深层原因呢,就是妄想。你为什么生起贪瞋痴的烦恼?就是你有贪瞋痴的妄想。所以这两个都是生起罪业的原因,一个是粗浅的,一个是深层的,简单讲就是这样。因为你有贪爱的妄想,你没有对治, 妄想打久了以后就变成烦恼,有了烦恼遇境逢缘就造罪,就这样,就造罪。 妄想、烦恼、罪业这三个是相续的。所以我们先了解这个罪业生起,是由烦恼跟妄想生起的。

    接着让我们看最后的结果。你造了罪业以后有什么后果呢?两个后果: “一、感种类相续而起。二、招苦报生后当受。”

    首先,我们造了一个罪,不管是杀生,不管偷盗、邪淫、妄语等等,你会产生等流果,这个是最可怕的。“感种类”,就是相同种类的妄想跟烦恼跟罪业,“相续而起”。

    我举一个例子,比方说,你可能有这方面的等流习性,产生了一个贪爱的妄想,然后你没有对治。没有对治,反正妄想是这样,它生灭嘛,它不是增长就是调伏,它不可能保持原状的。凡夫没有保持原状,因为它是一个水流。好,这个妄想不断的增长,到一个程度就转成烦恼。有了烦恼,遇到恶因缘的刺激,就造罪了。造罪以后有什么后果呢?这个罪业又强化你的妄想,这个妄想又强化烦恼,这个烦恼让你更容易再造罪,就形成一个“滚雪球”。这个问题在这里。等流果就是,你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火苗,结果越烧越大。

    所以你不忏悔的后果就是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,你以后越来越难忏悔。 如果你不忏悔,你说,我没有忏悔,但我也没有再造作,你只是缘缺不生! 诸位,你内心的妄想跟烦恼的等流不断的在增长。所以理论上,你越晚忏悔是越难忏悔,因为它怎么样呢?你一旦造了罪以后,它会产生一种展转相续的滚雪球作用。“感种类”,就是相同种类,你是贪烦恼,就强化了贪的罪业、 贪的妄想,如果是瞋恚或者愚痴,亦复如是。这第一个,等流果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招苦报生后当受”。当我们内心的妄想、烦恼、罪业的等流不断的增长的时候,因缘成熟的时候,开始算总账了,那就是来生就必须要去承受这个三种相续的最后的痛苦的果报了。

    那么我们忏悔的时机是什么情况呢?就是当这个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生起以后,但是还没有真正招感异熟果报之前,这个就是忏悔的最佳时机了。 因为我前面说过,当果报出现了,那忏悔力量就有限了,因为这个果报已经成形了,那个总报成形了,只能改变别报了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前面讲到,忏悔的善根是能对治,能够对治罪业的是忏悔跟发愿。那么现在我们说到所对治,所对治有三种:妄想、烦恼、罪业,三种。 那么是这样:事忏是忏比较粗浅的,就是烦恼跟罪业;理忏就是正念真如, 这个理观是忏悔比较深层的颠倒妄想。先知道有这个概念,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,有事忏跟理忏,各有各的对治。

    我们看第二段。“今改前非,将修后是。从缘生灭,斯苦世法。”当我们面对了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,等流果现前,异熟果还没有成就的时候,赶快 怎么办呢?“今改前非”,生起忏悔的心。“将修后是”,生起发愿的心,立定誓愿,永不再造作。第三个,“从缘生灭,斯苦世法”,我们还要依止一个三宝的因缘,来消灭罪障。三宝因缘就是,修忏悔的法门当助行。这个地方有事忏跟理忏。事忏强调的是三业的皈依,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名、意业的恭敬。你看你拜八十八佛,你一定要怎么样?要“南无普光佛”,要拜下去,嘴巴要称念,内心要恭敬,对不对?所有的事忏,身口意三业都要具足皈依的,因为他要求佛力加被。而理忏的重点在于正念真如,回光返照,忆念你的真如本性。你不断的忆念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你“本来没有妄 想”。这个是事忏跟理忏的重点,一个是强调“三业皈敬”,一个强调“正念真如”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一段是把整个忏悔的法门说出来了。第一个,“今改前非”,忏悔的心。“将修后是”,发愿的心。这两种善根,再配合忏悔的法门,包括事忏、理忏,就能够把痛苦的果报消灭。

    我们看总结。“于彼恶业,特生厌贱”,立定誓愿,对恶业产生厌贱,不再造作。“发重惭愧”,对于已经造的罪业,生起增上惭愧。第三个,“立对治过”,如法的修习忏悔法门,不管说《大悲忏》《净土忏》、八十八佛等等。 最终,“洗心忏悔”,洗掉内心的妄想、烦恼跟罪业三种等流。所以整个忏悔 是怎么样?断相续心。断什么呢?断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。

    【006】罪业可忏除的信心建立在哪里

    诸位,我们在忏悔的时候,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,叫做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。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罪业的,那为什么有罪业呢?那是三种因缘造成的。第一个,打妄想。迷真起妄,打妄想。这个因缘没有控制好, 就转成烦恼。烦恼也是一种因缘,也是一个生灭因缘。烦恼没有控制好,遇境逢缘,就造罪了。那么既然诸法可以因缘生,表示什么?诸法也可以因缘灭。也就是说,一切法有生起的因缘,它就一定有还灭的因缘。所以,诸位! 理论上,你忏悔一定要有一个信心,理论上,任何罪业都可以忏悔,乃至于七逆重罪都可以忏悔。为什么?因为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因为你本来就没有妄想,本来就没有烦恼,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。所以这句话很重要, “从缘生灭,斯苦世法”。就是你忏悔了,一定要有这个信心。你只要方法对,包括你的善根具足,包括你的法门相应,方法对,内善根、外因缘具足, 任何罪业都可以忏悔。这个就是你忏悔之前的信心。

    【007】事忏和理忏的重点

    这个地方,就讲出了忏悔的两个重点。

    第一个,事忏。事忏的重点在皈依,所以它的善根有三个,事忏是忏悔、 皈依、发愿三个善根,它的核心在皈依。拜八十八佛,你看八十八佛,它前面先发露罪业,对不对?然后拜八十八佛,就修皈依,对八十八尊佛修皈依, 希望佛菩萨加被。最后开始发愿。所以其实你不用很刻意,因为古德把这个忏悔都帮你规划好了,只是你知道一下,每一部忏法都一定有三个重点:第一个忏悔,先发露罪业;第二个,皈敬三宝;第三个,发愿。当然那个发愿很广大,发菩提愿。这个是事忏。

    那么理忏的重点在哪里呢?忏悔、观照、发愿,它的重点在观照,在正念真如。因为你一直活在有所得的妄想,诸位,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能消灭妄想,不可能的,你只会创造另外一个妄想。所以你要面对妄想,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回光返照,把生命归零,回到你的本来面目,这个时候妄想自然就停下来了,所谓“觅心了不可得”。

    所以,大家先记住一个观念:事忏有三个重点,忏悔、皈依、发愿;理忏有三个重点,忏悔、观照、发愿。一个是以“皈依”为主导,一个是以“观照”为主导,形成事忏跟理忏,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说明。

    【008】忏悔的必要性——因缘果报有三大理论

    甲二、忏悔方法

    (分三:初、思惟业果。二、生起忏心。三、正修忏法。)

    我们看甲二的“忏悔方法”。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,这个是灭罪的正因。 这以下是灭罪的助缘——方法。这个忏悔方法有三段。初、思惟业果。二、 生起忏心。三、正修忏法。

    乙一、思惟业果

    (分二:丙一、认知业果理论。丙二、判断业果轻重。)

    首先要先思惟业果。诸位,所有的法门都跟智慧有关系,你要生起善根, 一定跟智慧有关系。忏悔有关的智慧主要是业果的思惟,这是比较有关系的。那么业果怎么思惟呢?先看丙一的“认知业果理论”。

    丙一、认知业果理论

    一、业果决定——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 

    二、业果不失——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 

    三、增长广大——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人生为善恶,果报还如此。 

    我们如何去思惟业果的道理,来强化自己的惭愧心跟发愿的心呢?有三种思惟。

    第一个,思惟“业果决定”。什么叫业果决定呢?就是欲知前世的因地, 我们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,很简单,你看你今生所受用的果报就知道了。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来生会受用什么果报呢?你就看你今生身口意的造作, 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情况。

    那么这句话简单的讲,就是佛教的因果叫做“三世两重因果”,过去跟现在叫一重因果,现在跟未来又是一重因果。所以我们今生有两种功能,我们今生既是果报,又是因地。什么叫果报呢?针对过去,我们今生在承受过去的业果;针对未来,我们又在造作一个新的因地。所以我们今生,对前生来说是果报,对未来来说是因地。

    那么这个地方叫做业果决定。也就是说,善业决定招感快乐的果报,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,不可能有差错,顶多是时间的延迟。说欸,我现在很贫穷,我修布施我还是很贫穷,没关系,因为你的善业是用种子先保留下来,你在承受过去生的悭贪的业。所以,诸位,我们对因果一定要知道,你今生的痛苦不是因为你今生造善,不是这个意思,是你一定有罪业。不可能说,我今生学吃亏,我处处让别人,结果我贫穷,没有这回事情。忏公师父说,一个人要有福报,要学吃亏嘛。说我吃亏以后我贫穷了,你的贫穷跟吃亏没有关系,你的贫穷是前生有悭贪的罪业。你今生的处处忍让、学吃亏, 那个福报来生才会看到。所以我们对因果一定要怎么样?要有坚定的信愿。 就是你造善业,决定不可能让你痛苦,不可能的。这第一个观念,业果决定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业果不失”。就是假使百千劫以后,我们所造的业都会不失不亡。那么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?要因缘会遇时,就是业力要成熟的时候,这个果报才会出现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造了业力以后,它会用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。这个种子,你要不忏悔,它不会失掉。你修布施也好,修持戒也好, 它还是不会失掉,只有忏悔。

    过去台湾有一个女居士,这个女居士在生意上做的很成功,她中年的时候得到癌症。然后人家福报大嘛,很多人就跟她通报说,欸,我带你到喜马拉雅山找高人帮你加持。她就安排了时间,就飞过去了。然后那个喇嘛尊者跟她讲说,你这个业,我可以用三昧力把它调伏下来,但是你来生还会得一次癌症,看你要不要。后来她考虑以后,结果她不要了,今生把它受了就算了,她就回来了。这件事情当初在台湾很轰动,大家都知道。就是怎样呢? 就是说,你的业障不可能靠外力解决。

    蕅益大师讲一句话,“既从心起,还从心灭”。诸位,这个业障是谁造的? 是你内心造的。你的因地是从你内心造的,这个果地怎么可能从外面去改变呢?佛菩萨的福报力可以跟我们分享,善根是不能分享的,而这个灭罪正是 需要善根力,其实你回去好好拜忏就好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“业果不失”,就是你所造的业不可能靠外力改变的,不可能的,只能够由内心的觉悟产生善根去灭罪。

    第三个,“增长广大”。我们春天种一颗小小的种子,到了秋天能够收获 万颗的果实。那么人生造善造恶,果报也是这样。因地虽然狭小,但是我们前面说过,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,你不忏悔,它会不断的增长。

    这个业果的理论,我们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第三个,“增长广大”。 我们前面说过,我们的生命叫做“恒转如暴流”,那表示什么?生命像一个水流,表示什么?人生没有所谓的保持原状这句话,这句话是个空话,我们的生命是不断流动的。所以我们的业只有两种情况,要么增长,要么减少, 两种而已。你说,欸,我造了以后,我没有忏悔,但是我也没有刻意去强化它。你不用刻意,你只要纵容它,你就是随顺它了。就是说,你没有忏悔, 表示你纵容这个恶念。你纵容它,它自己就会不断的在里面运转,就“感种类相续而起”。

    所以你看过去有一个禅师,他做沙弥的时候,到厨房里面偷了一汤匙的盐巴。他后来打坐的时候,一个像山的盐巴在前面挡住。为什么?感种类相续而起。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,就是你因地虽然造了一个小小的业,为什么得果报这么严重呢?因为你不断的纵容它,它就不断的在里面展转相续。记住!你不忏悔,表示你对它随喜,就这个意思。因为你知道你有罪,你不忏悔,表示你随顺它。那你随顺它,你就认同了这种相续的力量,它就会默默的增长广大。

    【009】如何判断哪些罪业需要先忏

    丙二、判断业果轻重 

    (分二:丁一、业果轻重。丁二、得果速度。) 

    我们看丙二的“判断业果轻重”。 

    我们忏悔是这样,把重的先忏悔,就重者先治。那么怎么知道是重的罪障呢?看丁一的“业果轻重”。

    丁一、业果轻重

    约心 —— 一、意乐故重 二、无治故重 三、邪执故重 

    约境 —— 由事故重 

    约相续 —— 加行故重 

    重大罪业的判定有三个因素。

    第一个,“约心”。你在造业的时候有三种心态,其中一个就是重罪。 

    首先,意乐,就你造业的时候,你那个烦恼就跟石头一样的坚定,坚定的意乐,谁劝都不听的。那么你用这种粗重而坚定的意乐,所造的任何的罪都是重罪,“意乐故重”。第二个,“无治故重”。就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,就是平常都属于那种放逸的状态,做人处事没有什么道德标准的。 那么这种人,随造任何的罪业也容易比较重,因为他平常都是属于不对治、 放逸的状态。第三种,“邪执故重”。第三个是最可怕的,就是你有邪知邪见。 你认为造这个罪是应该的,你这样的报仇是应该的,就是邪知邪见。因为你邪知邪见,你就会什么后果?你无惭无愧,会让你的罪业更坚定。所以,邪执故重。

    这个是“约心”,约你造作当时的心态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约境”。就是造罪所面对的所缘境,它有上中下品。上品的所缘境是人,你所对的是人,是最重。第二个是天,诸天。第三个是鬼神道。 那么人当中,又以三宝、父母、师长这三种所缘境比较重。就“由事”—— 由所面对的所缘境来判定轻重。

    第三个“约相续”,就是“加行故重”。就是这个罪你不是造一次,你是数数现行。有些人可能一时糊涂,一时的失误,一时的失念,造了一次以后就忏悔,就永远不再造作,那这个罪相对轻,也不容易得果报。如果是数数现行,表示你不是一时的失误,也不是偶一为之,那这个也是容易变成重罪。

    那么这三种情况,“约心、约境、约相续”,三种里面具足两种就是重罪了。所以我们在忏悔,有一个原则,擒贼先擒王。你先反省一下,杀盗淫妄 各种罪业里面哪一种罪业比较重,你先锁定那个。先把那个贼的王抓出来, 那么其他的罪业就相对容易调伏。

    这第一个,判定“业果轻重”。

    丁二、得果速度

    第二个,我们看第二段,“得果速度”。

    有一种业,它不是很粗重,但是它是一种增长的状态,这个要注意,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,它会马上得果报,所以这个地方也要先忏。就是说忏悔的急迫性。

    起造诸业,令业种子增长者,谓之“增长业”。

    若虽起身语等业,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,谓之“不增长业”。

    “增长业”定受异熟果,“不增长业”不定受异熟果。

    我们解释一下。什么叫增长业呢?当我们生起身口意三业的造作,而这个造作会使令我们第八识的业种子不断的增长,这个就是增长业。

    这个不断的增长有两个判定标准。第一个,次数不断的增长。比方说你这个月造了三次,下个月造了六次,再下个月造了九次,这个就是次数的增长。第二个,你的意乐的增长,你越造越欢喜。就是次数的增长跟意乐的增长,两个具足就是增长业。这是属于增长业,造善、造恶都是这样,都属于增长业。

    第二种情况,我们虽然造了身语意等业,但是不令业种子增长。那么不增长,我们前面说过,业种子没有保持原状。不增长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你的调伏的力量生起来,你开始调伏它了。比方你这个月造了五次,下个月造了三次,再下一个月造了一次,你的次数在减少,你的意乐在调伏,那个就是不增长业。

    增长业跟不增长业有什么后果呢?“增长业定受异熟果”,来生会马上得果报,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等流力量,即便它不是重罪,它也是容易在来生马上得果报。那么如果不增长业呢?因为你惭愧心生起了,调伏力生起了,除非你临命终遇到恶因缘再去触动它,否则是“不定受异熟果报”,它来生不一定会得果报的。

    【010】从增长业、不增长业的角度,判断带业往生的条件

    我们加以解释。我们看唯识学对于这个增长业、不增长业的解释的三能变。

    初能变,第八识的“业识”,就是异熟。基本上我们第八识里面有很多很多善恶的种子。这个种子,刚开始从心地法门来说,先产生一个妄想,但是妄想不会造罪。你看我们一天打那么多妄想,真正实践的其实没几个。所以第八识出现妄想的时候,其实问题不大。其实我们真正对治的不是妄想, 是那个等流的力量。

    妄想变成等流力量,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,叫做“执著”。第七意识非常可怕,恒审思量。我们每一个人各有各的执著。你看有些人他追求名, 有些人追求财富,有些人追求男女的情感,他什么都不在乎,各有各的执著。 这个东西没办法改变的,因为是他前生留下来的。这个第七意识的执著,就是虚空中有很多的水泡,各人追求各人的水泡。就是你一天打那么多妄想, 你一生打很多很多妄想,你只有少数的妄想会去实践,少数的、极少数的妄想。而这个会让你实践的妄想,就一定跟你的执著相应,就是你的执著点。

    这个妄想本来是一个很薄弱、很薄弱的力量,它连烦恼都不是,但是经过你的执著,执著为我跟我所——欸,这个就是我的性格,这就是我追求的, 好了,那么这个妄想经过你执著以后,就转成第六意识的一种“念想”,就不断的去忆念它,不断的想象。那么透过你的忆念跟想象以后,它就会引生烦恼。因为,你如果是作美好的想象,就会让你产生贪爱。那个东西本来没那么好,但你越想它越好,欸,因为你妄想打出来的嘛。所以这个念想就会产生烦恼,贪瞋痴的烦恼。这个人本来没那么糟糕,但是你不断的用不好的名言加在他身上,就结果你越来越生气,生闷气。生闷气,遇境逢缘就造罪了。

    所以,最初的妄想是正常的。一个人,诸位,打妄想是正常;但是妄想变成执著,这就不正常了,就念念入遍计执了;那么到执著以后,它一定会变成第六意识的念想。好了,当你的念想生起的时候,表示你的烦恼成形了, 你内心有一颗定时炸弹了。再遇到外境的刺激,就爆发了,就造罪了。造罪以后,又会把这个业种子回存到第八识,又生起一个坚定的妄想,又产生执著,又产生更强的念想,又更容易造罪了。这个是怎么样?增长业形成了。 这种增长业,因为气势非常的猛利,他来生一定会得果报,除非你中间忏悔, 调伏。善业、罪业都是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我们举一个例子,所谓增长业。佛陀有一个弟子叫目犍连,诸位知道吧? 神通第一。目犍连尊者有一天用神通力到忉利天去,他看到一个天人,哦! 光明庄严。他就问这个天人说:“仁者,你前生修什么福业,今生招感这么光明庄严的天人色身呢?”他说:“我前生是一个婢女,我的主人脾气很不 好,我稍微有一点失误,他是对我又打又骂。但是我发一个愿,我不管什么情况,我不起瞋心。我就信守不起瞋心这个信念,今生就生天了。”

    然后目犍连尊者又往前走,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,也是光明庄严。他就问那个天人说:“仁者,你前生修什么善业,今生招感这个天人果报?”他说:“我前生是一个商人,我信守一个信念,我不打妄语。”就是他做买卖, 从北方买来东西到南方去卖,赚差价。“那我在卖的过程当中呢,我要么讲真话,要么我保持默然,不讲话,但是我不打妄语。我只要讲出了话,就是真实语。当然我也可以不讲话,我保持默然也可以。因为坚守不打妄语的善业,我也生天了。”

    那目犍连尊者就产生疑惑了,就回到人间,请教佛陀。就把今天所看到两个天人的因果,如是如是跟佛陀报告。目犍连尊者就请问佛陀,他说:“佛陀,您老人家说要具足修十善业才能够生天的。他们两个只修一个善业,一个修不妄语,一个是不起瞋心,就生天了,为什么?”佛陀说:“如果有一个人,他依止坚定的意乐,依止坚定的意乐即便他修一个善业也可以生天。” 这是什么?增长业。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增上意乐,即便他只修一个善法, 也可以生天,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增长的势力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净土宗,诸位,净土宗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,除非你念到念佛三昧了,只要是带业往生的,一定跟增长业有关系。诸位,一个人到晚年, 你怎么知道他会不会往生?他一定要增长业跟不增长业,两个要同时现前!

    也就是说,年轻的时候不算,晚年的时候,因为越晚年越准,他的生死业缘进入不增长业,他对于那种攀缘心,世间的这种生死业缘慢慢的淡化。 也就是说,他有漏的三界的种子处于一种不增长的状态。相反的,他对净土宗的信心跟愿力,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好乐,属于增长状态。这种人是会往生的。只有这种情况会往生而已。

    很多人会忽略一点,他只注意他对净土的功德的欣求,他忽略了生死业缘的调伏。诸位,我们的生命不是从零开始,我们是在三界里面打滚很久了, 累积很多的生死业缘才来念佛的。我们生命不是从零开始的,所以你要处理你的过去,你要把过去的生死业缘调到不增长,就算不能完全消灭,但起码是怎么样?你那个妄想的力量是慢慢的在减少。我今年比前年淡薄了,明年对三界的业果又淡薄,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好乐增长了,这种人是可以往生的,因为他可以带业。

    为什么生死业可以带?因为他的业已经进入调伏、不增长的状态。为什么他可以往生?因为他净土的净业,虽然没有成就三昧,但是处于增长。所以他可以带业,也可以往生。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。这个增长、不增长业, 净土宗的操作是一定要注意这个。

    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就是说,在修忏之前,我们先了解自己的因果状态。 你要治病,得要先知道你的病在哪里,先锁定你的目标。第一个,哪些是重罪?哪些是增长业?有急迫性,要忏悔的,这就是我们忏悔的所缘境。

    好,我们今天先上到这。先把忏悔的基本观念先说一下,我们下一堂课就正式说忏悔的法门。

    【011】生起忏心的重要性——众生心垢净,菩萨影现中

    乙二、生起忏心

    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,我们看乙二的“生起忏心”。

    我们前面讲到忏悔,那么当我们修学忏法的时候,我们内心要准备三种善根,就是“忏悔、皈依、发愿”。

    这三种善根生起的次第,是先生起“忏悔”跟“发愿”。我们面对自身的罪业,对过去来说,深深的悔过;对未来来说,我们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。 当我们以忏悔跟发愿的心来面对罪业的时候,我们就能够灭除我们的罪障。 但是,因为我们忏悔的对象不是今生,而是面对过去无量劫的罪障,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罪业深重,求出无门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怎么样?生起“皈依”的心,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摄受。所以它的次第是透过“忏悔、 发愿”,然后面对无始罪障,最后生起“皈依”的心。

    这个皈依的心,开始操作忏法的时候,有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名跟意业的恭敬。所以,这个三业的皈依,我们冥冥当中就跟佛菩萨感应道交,最后产生了佛力的摄受。所以,当我们正式操作忏法的时候,是两种力量的结合,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力,一个是外在的佛力。这两种力量结合,才真正把罪业给消灭掉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,就是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。 古德说:“众生心垢净,菩萨影现中。”这两句话的次第很重要。就是说,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善根准备好了,我们真正要忏悔我们的罪障,这种善根生起了,佛菩萨的加持力才会出现的。如果你在修学忏法的时候产生错误的认知,以为是“菩萨影现中”,所以我才“众生心垢净”,把佛力当成是主动, 你是被动,那就糟糕了。那你这个就是心外求法,不但会折损你忏悔的效果, 而且容易堕入魔境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在修忏的时候,一定要把自身的善根力跟外在的佛力之间的关系摆正——我们是亲因缘,我们内善根是亲因缘,我们的“忏悔、皈依、 发愿”是亲因缘,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是一个助缘。简单的说,莫向外求。 修什么法门都是这样,你有一分的准备,佛菩萨就有一分的加持;你有十分的准备,佛菩萨就有十分的加持。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,修行是由内而外,“众生心垢净”,然后才是“菩萨影现中”。所以,在修忏当中,当你要进入坛场的时候,你一定要怎么样?有内心的善根出现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开始讲到,我们透过业果的思惟,要生起三种的忏悔之心。

    【012】忏心的核心是增上惭愧

    一、畏惧心——内心畏惧,当来恶果。 

    二、惭愧心——心思圣贤,而生惭愧。 

    三、勇猛心——奋然振作,速与断除。

    当我们要进入忏悔的坛场的时候,第一个要“畏惧心”,我们要畏惧因为罪业所招感的“当来恶果”。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修行人,只要没有入法身之前,不管你的行门多强,不管你的理观有多深入,我们对于因果永远怎么样?心存畏惧。你有这种观念,你今生不会做重大的罪业,就是对因果的道理心存畏惧。这第一个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惭愧心,心思圣贤,而生惭愧”。你一个人要摆脱罪业,除了要害怕罪业以外,你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点目标的。如果你这个人什么都可以,那你这个忏悔就没有力量。这个惭愧就是崇重贤善、轻拒暴恶。我们对于圣贤的功德有一种好乐心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;对于过失,我们产生厌恶的心。就是有一种崇重贤善、轻拒暴恶的惭愧心。这是第二个。

    第三个,就是“勇猛心,奋然振作,速与断除”。忏悔要能够产生勇猛, 就是你要把握当下的因缘。我们要思惟今生的因缘是非常的殊胜:第一个, 善得人身;第二个,六根具足;第三个,佛法住世。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,这种机会是希有难得的。所以忏悔最怕的是怎么样?藕断丝连。一定要勇猛的速与断除。

    这三种心加起来,其实核心就是“惭愧”。但是因为有“畏惧”跟“勇猛”心的加持,我们多了两个字,叫“增上惭愧”。就是比一般的惭愧心更加的强烈,更加的坚定。这个就是忏悔的心态。

    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,有一个年轻的学生,大概二十出头, 人长得很庄严,也很有善根。他发心要出家,那么我们就做出家的辅导,后来发现他过去曾经受过五戒,他曾经破了根本罪。受戒以后破根本,那你要出家就形成了遮难,所以只能取相忏。所以辅导他拜忏。因为我们平常功课就有八十八佛,所以等于是八十八佛,其他的时间再加一部八十八佛,一天两部。他拜了两个礼拜都没有任何消息,我们就觉得很奇怪。因为,如果方法对了,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这个善的因缘应该要生起来了,结果两个礼拜都没有消息。我们就把他叫过来,就问他的情况,说你是怎么拜忏的。 那么他这个拜忏,他的问题在哪里呢?他把它当作一般的功课,就是他有惭愧心,但是他没有增上惭愧。我们知道,诸位,心为业主!这个忏法只是一个工具,就是这台马车它能够走动、能够走多快,永远决定于前面那个强壮的马,而不是车子。所以我们就开始引导他思惟业果,思惟业果决定,思惟业果不失,然后增长广大,把他那种增上惭愧心给生起来。所以你每次拜忏之前一定要思惟业果。后来他依止这个方法拜了一个多礼拜,后来梦中就见好相。

    所以诸位,整个拜忏,你要永远知道一个观念,心能造业,最后也是心能转业,就你的惭愧心是根本。这个惭愧心不是一般的惭愧心,是增上惭愧心,它是夹杂了畏惧心跟勇猛心的惭愧心。这是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的一个道前基础,你要进入坛场之前的一个基础。

    【013】事忏的种类

    乙三、正修忏法

    (分二:丙一、总标。丙二、别明。)

    我们看乙三的“正修忏法”。正修忏法分两科:一,总标;二,别明。

    丙一、总标

    先看总标。总标当中有“事忏”跟“理忏”。我们先看“事忏”。

    一、事忏
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责心忏——自责己心,令生厌离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作法忏——向清净大小乘僧,发露忏悔。
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取相忏——若二七、三七乃至一年,以见好相为期,此须至诚恳切, 外假坛仪,内资理观,凡法华、方等、大悲、占察、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, 皆属于取相忏摄。能灭根本重罪,令净戒复生,亦能消七逆罪,使重报轻受。

    事忏就是从因缘、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去忏悔。

    第一个是“责心忏”。责心忏的对象是下品罪,就是你只是起心动念, 并没有付出身口二业的行动。所以就是诃责自己,用烦恼的过失来诃责自己,令生厌离。对这个烦恼生起厌离心,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作法忏”。作法忏是针对中品罪,就是付诸身口,但是没有犯到根本,这个过程都叫中品。这个时候,向清净的大小乘僧发露忏悔。在菩萨戒里面讲到,如果没有如法的比丘、比丘尼来忏悔,也可以向佛菩萨忏悔。

    第三个是“取相忏”,就针对上品罪业。蕅益大师的开示,这个地方有 三段。

    我们先看时间。“若二七、三七乃至一年,以见好相为期。”拜忏的时间, 你可以定二七或者三七或者一年,但是真正灭罪那就是以见好相作标准,就是在梦境里面要见到好相。这个就是灭罪的时间跟拜忏的时间是不一样的。 拜忏的时间,这种短期的加行,最好不要超过一年。其实原则上一年都太长了。一般我们在加行的时候都是三七,你三七拜一轮的忏,不管有没有见好相,就休息一下,下一次再拜一轮,它是以三七来作一个标准。这是拜忏的时间。那么什么叫灭罪呢?就是见好相。这个是讲时间。

    我们看方法。“此须至诚恳切。”我们前面讲过,你要拜忏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准备好,就是你的忏悔、皈依、发愿三种善根要准备好。进入坛场以后要做两件事:“外假坛仪”;第二个,“内资理观”。“外假坛仪”,就是遵循忏悔的仪轨。有些地方要拜的,有些地方要称念的,有些地方是要经行,有些地方是要打坐的,你要遵守这个忏悔的仪轨。内心要配合真如理观的智慧。 就是等于事修跟理观结合。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,比方说《法华忏》(《法华 三昧忏》),或者大乘的《方等忏》《大悲忏》《占察忏》、八十八佛等,这一切的忏法都属于取相忏摄。这个是讲方法。

    最后我们看功德。前面的忏法能灭根本重罪,就是杀盗淫妄根本重罪; 它不但灭罪,还能够使令我们的清净戒体再一次的生起;乃至于能够灭除七逆重罪,使令重报轻受。这个七逆罪是最重的,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杀和尚、杀阿阇梨、出佛身血、破羯磨转法轮僧。因为这个七逆罪基本上是直堕无间地狱的,所以它虽然不能完全灭掉,但是能够重报轻受,让你得到微少的病痛,就把这个罪给消掉,重报轻受。

    我们在拜忏主要是指取相忏,它是通忏过去无量劫来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,乃至于你在某一生曾经犯过的七逆重罪都能够灭除,使令你重报轻受。

    这个是事忏。

    【014】理忏的要求、形式及核心思想

    我们看第二个,“理忏”。

    二、理忏——言理忏者,既在智人,则多方便,随所施为,恒观“无性”。

    前面事忏的人,他的标准要求不高。只要你是佛弟子,有惭愧心、发愿的心,对三宝有皈依的心,就可以忏了。但是理忏的要求比较高,“既在智人”,你必须透过大乘佛法的学习,对中道实相产生坚定的信解,就是你要入圆教名字位,对中道实相要闻经达理、断疑生信。

    那么这样子再操作理忏,就“则多方便,随所施为,恒观无性”。理忏就没有固定的规矩了,不是说你一定要依止《大悲忏》《净土忏》。你比方说, 你参加佛七,也可以作理忏;你诵大乘经典,也可以理忏;你坐在那一面静坐思惟,也可以修理忏。它怎么样呢?多诸方便,行住坐卧,礼拜、经行、 静坐都可以。

    重点在下面这一句话,“随所施为,恒观无性”。事忏的所观境是什么? 是因缘观,是思惟因缘果报,当然是思惟因缘果报里面罪业这一块。就是, 我们在事忏的时候是思惟我们造了罪业,这个罪业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。这个是事忏,它是因缘观。那因缘观,一般人他容易操作。而这个理忏,是直接的观到我们的根本,观到真如本性,就是“正念真如”。那么从真如的角度,来观察罪业也是怎么样呢?业性本空,无有作者,叫做“无性”。

    就是说,我们站在因缘的角度,罪业有它的作用。它什么作用呢?它会创造我们身心世界的痛苦。这个是事相的观察,它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 但是理观它认为,什么叫做罪业?从真如的角度来看罪业,它是这样,它是一念的妄心攀缘妄境,造作了一个唯心所现、如梦如幻的罪业,所以它不能够真正的染污到我们的真如本性。这是理观。它是把心先带回到真如的角度,回过头来,来看这个罪业,它是怎么样?业性本空,无有作者。这是理观的核心思想。其他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明。

    诸位,我们要知道一点,其实真正的忏悔,事忏、理忏表面上是分开, 其实是都放在一起了。你看所有大乘的忏本,它所有的开示都有理观的成分。所以蕅益大师讲:“至诚恳切,外假坛仪,内资理观。”比方你拜《净土忏》,《净土忏》在开示的时候也说,“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”。这个就是理观, 安住无生来看这些因缘的造作。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忏悔,事忏、理忏是要结合在一起,只是比例的不同而已。

    【015】事忏之取相忏的条件

    丙二、别明 

     (分二:丁一、事忏具足五缘。丁二、理忏如法修观) 

    我们看丙二的别明。前面是把事忏、理忏做一个总标,这以下各别说明。 

    丁一、事忏具足五缘 

     先看丁一的事忏,它必须要具足五种事缘。

    一、请圣明证 

    二、说己罪名 

    三、立定誓愿 

    四、读诵礼拜 

    五、如教明证

    修学取相忏的规矩,第一个,“请圣明证”。请圣明证有四个次第:

    第一个,安置佛堂。你不能面对虚空拜,不可以的,因为你要皈依,你要有一个皈依境,所以你要安置佛堂。比方说我们供养华严三圣,中间本师, 左边文殊,右边普贤。

    第二个,陈设供养。对佛菩萨,香花灯烛的供养。

    第三个,礼请三宝。在取相忏,你要有一个忏悔主来帮你作证。比方说, 你拜八十八佛,忏悔主就是大行普贤菩萨;你拜《大悲忏》,忏悔主就是观世音菩萨;你拜《法华三昧忏》,忏悔主也是普贤菩萨。就是你要礼请忏悔主来跟你作证。

    第四个,斋戒沐浴。这个很重要,你在拜忏,你每天都要洗身体。进入这个坛场的时候,你这个衣服跟一般的衣服要区隔。每天都要干净的衣服, 每一天都要换新的衣服,要穿新净的衣服。

    这个就是四个重点,安置佛堂、陈设供养、礼请三宝,第四个,斋戒沐浴。这个就是“请圣明证”,来做你的忏悔主。

    第二个,“说己罪名”,发露自己身口意的罪业。

    第三个,“立定誓愿”,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力。我们说过,一个人要摆脱罪业,一定要有一个目标。你如果对你的未来生命是觉得什么都可以,你很难摆脱罪业,你会怎么样?优柔寡断。就是你对自己要有所期许,你对诸佛菩萨的功德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,要有一种菩提的愿力生起。这个是摆脱罪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,除了忏悔以外,就是发愿。

    第四个,“读诵礼拜”。这个读诵礼拜就是正修忏法。忏法,智者大师提出了五种行法,就是主要有五种行法。第一个,礼拜;第二个,忏悔,发露 忏悔;第三个,行道,就是经行;第四个,诵经;第五个,坐禅。主要这五种行法。前面四个是有相行,属于事修;最后一个坐禅属于理观,无相行。

    第五个,就是“如教明证”。如教明证就是你要经常看你做梦做什么梦, 就是从梦境里面去判定你的罪业是不是消灭,就是是不是见好相。

    这个事忏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。

    第一个,就是比方说你排日常定课,你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。如果八十八佛你觉得太长,我看藏传佛教是拜三十五佛,也可以。因为它本来就是两个课程的结合,一个五十三、一个三十五,但头尾都不变。第一个,你平常有定课,拜忏的定课。

    第二个,短期的加行,一七、二七、三七。短期的加行就不是拜一部了, 那一天要六支香、九支香等等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整个事忏的重点在于至诚恳切,包括你的增上惭愧心,包括你的皈依的心,来操作忏法。其实我们在真正修忏的时候,这五个条件中的 二、三、四都是现成的。你只要找一个忏本,它里面一定有发露罪业,一定要引导你发愿,一定有读诵、礼拜各种的行法。所以真正我们要准备的是第一跟第五,其他的,忏法通通具足了。这是整个事忏的条件。

    【016】理忏之真如观的目标——对治颠倒妄想

    丁二、理忏如法修观

    (分二:戊一、依真如观——令心安住。戊二、依因缘观——令心远离)

    我们看丁二的理观,理观就是在如法修观了。这地方有两段的经文。

    戊一、依真如观——令心安住

    我们先看戊一的“依真如观——令心安住”。先看第一段的经文。

    (一)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云: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。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;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,是故应至心,忏悔六情根。”

    修学理忏,你一定要知道你到底想要忏除什么,就是你修这么多法门, 你的目标在哪里。

    诸位,事忏的目标是什么?对,消除罪障,这个是事忏。你为什么要忏悔、皈依、发愿,要操作这么多行法呢?为什么要礼拜、称念,要恭敬呢? 就是忏除罪障。但理忏不是忏除罪障,而是消灭我们的生死罪业,这个地方包括了有漏的福业,都是我们忏除的对象。只要是会创造生死轮回的业力, 都是我们忏悔的范围,所以这个理忏范围很广。

    所以,在理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缘境是什么。就是下面这句话, 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诸位,我们为什么有生死轮回?《楞严经》 讲三种因素,因为三种相续,就创造了生死轮回相续。第一个,因为果报会相续。为什么生死轮回?因为我们死了以后会再创造一个果报。好了,那为什么我们会创造果报呢?为什么果报相续呢?因为业力的相续,因为我们的有漏业力没有断掉,所以有漏业力会去创造另外一个果报。所以,果报相续来自于业力相续。那为什么我们业力会相续呢?《楞严经》说,来自于妄想的相续。为什么阿罗汉死了以后就进入无生的涅槃,不会再招感三界果报?因为他把妄想,这个生死的妄想给灭了。所以这个是对的,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

    有人说,性格决定命运,这句话是有道理的。当然性格还要加上业力, 才会决定命运。就是说,你是什么性格,你就会打什么妄想;你打什么妄想, 就会带动什么业力。我们业力很多,我们整个阿赖耶识,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仓库,里面的业力多了去了。那你今生到底是会出现什么业力,就跟你的性格有关系了。你仓库里面那么多资料,你凭什么调动你今生的业力呢?就是跟你今生的思考模式有关系。就是说,你是这种性格,你就会打这种妄想。 比方说,有些人他一定要成功,他不惜任何代价,不怕苦!你以成功为你的性格,你就经常打这个方面的妄想,就会带动你阿赖耶识相关的业力。当然你到底会不会成功,还要业力的帮助;你成功到什么程度,也要业力的帮助。 但是总而言之,整个因果的带动者就是你的妄想。所以妄想是主导者。

    阿罗汉很聪明,诸位,我们知道,阿罗汉的生死业力消了吗?不可能嘛! 他在三界轮回了无量劫,只修七世就把生死业障给了了?因为他没有生死的妄想这一块。他生死的妄想被他我空的智慧给破了。

    诸位,什么叫做业力?业力是我们在造作叫做业力,造作完了以后叫做业种子。其实所有的业力,理论上都是在睡眠状态,一定要你的妄想把它唤醒,你知道吧?所以其实我们生命是有选择的,你改变你的念想,你的生命就改变了。其实我们的业力是很多元化的,无量劫来,经典上说,我们所造的善业如虚空,所造的罪业也如虚空。轮回太久了,不管你今生造善造恶, 你把它丢到阿赖耶识,都差不多。就是你的想法很重要。就是说,这么广大的业力,你进入到一个这么大的资料库里面,你今生短短几十年,你要调动什么业力,跟你的想法有关系,你怎么想的。

    所以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虽然业力是一个助缘,但是它的主导者是妄想,妄想是根本。所以,整个生死业障是由妄想带动的,由不同的妄想带动不同的业力,去招感不同的果报。所以,追根究底在一念的颠倒妄想,《楞严经》说的攀缘心。

    那怎么办呢?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。”妄想,你忏悔没有用的, 持戒也没有用的,妄想是天不怕地不怕,就怕你端坐念实相。你只要去观照真实相,它自己会消失。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虚妄相,它是一个唯心所现的假相而已,它是专门来欺骗你的,你只要不随它转,你一回光返照,它就消失掉。所以对治妄想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端坐念实相。

    讲一个譬喻,“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”。我们整个生死业障就像清晨虚空当中的霜露,只要太阳出来它就自己消失掉,所以妄想只有用真心去破坏它。所以,应该依止真如理观来忏悔我们六根当中的颠倒妄想,才能够调 伏我们的生死业障。

    这个就是讲到,消除生死业障,只能靠消除妄想。

    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有一段重要的开示。他说,诸位,流转三界中,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,流转者谁?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,到底谁在流转?那个真正流转的是谁?你说,欸,“我”在流转。诸位,我们在三界里面,果报变来变去,哪有一个“我”呢?比方说,我们上辈子可能是一只蚂蚁,今生变成人,来生变成天人,那这个“我”必须怎么样?“常、一、 主宰”,它必须要常、一、不变,而且对生命有主宰性。我们在生命的变化当中,找不到一个常一的、主宰性的,都是业力在控制。那么这样子讲,到底谁在流转?蕅益大师说,流转三界中,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。你这个阶段打这个妄想,变成这个果报;你现在妄想改变了,你学佛以后妄想改变了, 打另外一个妄想,你又带动了其他的业力,去招感不同的果报。你整个妄想的变化,带动你生死轮回的变化,带动你整个果报的变化,所以真正流转的是妄想。

    所以佛陀才会说,“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”。诸位,等到有一天你往生极乐世界,成就无生以后,你回顾你过去无量劫的妄想,是怎么回事?就是一场梦。原来是“梦里明明有六趣”,但是你醒后,“觉后空空无大千”,就这样子。

    我们可以从今生来看这件事。我们是怎么投胎的?我们最初的投胎是一念的恩爱迷情,就是一念的恩爱迷情来投胎,所以我们最初的投胎就是一念的妄想。我们走的时候是怎么走?什么都没带走,就是一念的爱取,对某一件人事的爱取,然后离开的。诸位,我们刚开始是一念妄想,最后也是一念妄想离开,那中间呢?中间是什么?中间就是阶段性的妄想。你年轻的时候打年轻的妄想,年纪大了又打年纪大的妄想,不同的妄想带动你阿赖耶识不同的业力,出现不同的果报,就是这样。所以生命会变化,来自于业力的变化;你业力为什么变化呢?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,是这样子。所以说,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先确认,我们理忏的所观境,就是对治颠倒妄想。

    【017】理忏之真如观的观法——生命要分成两大部分

    那怎么对治呢?看第二段。

    (二)一切浮尘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,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 妙觉明体,如是乃至五阴、六入,从十二处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,殊不能知,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 妙真如性。性真常中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。

    这一段是《楞严经》对我们的开示,讲到什么叫做诸法实相。

    首先,我们面对一个所观境,比方说五蕴身心,那么这个五蕴身心,它是怎么样?它是“浮尘”,它是“诸幻化相”。“浮尘”就是譬喻它就像空中漂浮的灰尘,它是生灭变化,有时候高,有时候低,有时候左,有时候右, 它是变来变去的,叫做浮尘。第二个,“诸幻化相”,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伪无主的。就是我们今天,老病死是不受我们控制的,因为它背后有业力在主导,它是不能主宰的。一方面生灭变异,一方面虚伪无主。

    这么一个生灭变异、虚伪无主的五蕴身心,我们在观照诸法实相的时候, 是分成两部分。

    第一个,从外在的相状来看,是“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”。当因缘和合的时候,这个果报就出现了;当这个业力释放完、因缘别离的时候,随处就消失了。如此生灭变化的一个因缘,叫做“相”。好,我们先知道一个定义, 生命有它外在的相状。比方说,这个人是一个福报相,有些人看起来是有忍辱相,有些人看起来有持戒相。各种功德相,当然也有过失相,这个都是怎么样呢?都是因缘所生法,都是生灭变异、虚伪无主的。这个相会变的,来生就不是这个相状。这第一个,会变化的,就是外在的相状。

    我们看它的本性。不管你今生展现什么相状,它的本性就是清净本然、 周遍法界,它是一个“妙觉明体”。

    所以,诸位,我们看我们的生命要分成两大部分:一个是体性,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;第二个是相状,就是当处出生、随处灭尽的一个作用。

    《楞严经》把这个相状跟体性做一个譬喻。比方说,我们面对一个广大的虚空,这个就是我们的整体生命,一个不变的生命,就是真如本性。那么我们今生,在这个广大虚空里面出现一个水泡。这个水泡会变化,而且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。它到底往哪里变化,它往好的变化或往坏的变化,我们不能决定的,它背后有它的业力主导。也就是说,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,就好像一个广大的虚空里面有一个水泡,这个水泡是怎么回事呢?《楞严经》给它四个字,叫做“循业发现”。就是说,你怎么有今生这个相貌,有你的色受想行识?因为你的阿赖耶识某一个业力成熟了,你今生的相状就出现了。 所以你自己会循业发现你自己的果报,就是你的六根攀缘六尘,产生六种的了别的识,你整个活动不会离开这个水泡。诸位,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用自己的果报,你有你的水泡,他有他的水泡。当然,这个虚空当中,也可能两个水泡有交集。但是不管怎么交集,也是各人受用各人的水泡,你有你的根尘识,他有他的根尘识。等到有一天,你的业力释放完了,这个水泡就消失了, 然后在虚空的某一个地方又出现一个水泡,又是循业发现。

    所以诸位,我们要正确的了解人生,不能只看因果,因果就是那个水泡。 你要从因缘观扩大成一种真如理观——这个水泡只是在虚空里面显现的其中一个水泡,就对了。你要把体性跟它的相用同时观照,就是空观跟假观同时观照。所以加起来就是,“清净本然”,然后“循业发现”。如果你要忏悔业障,要强化因缘果报,你就强调清净本然、然后循业发现,强调循业发现。 如果你要安住真如,你就强调循业发现、清净本然,强调清净本然。总之人生有两个切换,你可以切换到本体,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因果,这两个是要同时观看的。这就是中道实相。

    这个观念,我们到第二段把它详细的发挥出来。

    如是乃至五阴或者六根,或者十二处(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相互作用),乃至十八界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),我们每一个水泡都是怎么样呢?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,都是循业发现。所以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水泡当中,这个就是循业发现。

    我们忽略了什么呢?我们一般凡夫忽略了,“殊不能知”,在这一切的循业发现的“生灭、去来”的相状当中,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。如来藏性有两个特点:第一个,“常住妙明”;第二个,“不动周圆”。

    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我们所忽略的,但是它有两个特点,第一个是清净, 第二个是具足。一个是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第二个是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清净,是指的不生灭心;具足,指的是这个不生灭心当中具足了十法界的依正妙法。

    这个“具足”很重要!诸位,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怕死?我们为什么会贪生怕死?这个死亡的恐惧,因素在哪里?因为我们把今生当作是生命的全部,因为我们今生花了太多的心血去经营我们的今生。我们小时候读书, 为了什么?你真的喜欢读书吗?未必。你希望追求快乐,希望有好的工作。 那么读完书又开始工作,追求快乐。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,表示你今生所有的、经营的这一切的水泡即将破裂。因为对今生投入太多,所以今生的死亡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全盘的毁灭,因为他把心全部住在这个水泡里面。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。事实上,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诸位,你今生的水泡, 是你内心当中无量的业力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。这样懂吗?就是你今生再怎么成就,从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来说,它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。你不用怕失掉它,你死掉以后还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泡的,只是我们对今生投入太多了。

    所以真如本性是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同时又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从清净跟具足来看,今生的水泡只是一小部分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重点来了,所以我们要修理观,要回光返照,观照我们一念的 “真常”的本性。从摄用归体的角度,回到清净心的时候,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的“去来”,最初的“去来”。就是,因缘法,旧的因缘消失了,新的因 缘又到来,这种因缘的替换叫“去来”。第二个,中间的“迷悟”。中间我们遇到了三宝的因缘,产生觉悟的作用;遇到五蕴的因缘,产生颠倒错误的作用,叫做“迷悟”。最后,面临了旧的生命的死亡,新的生命的开始。总之, 因缘所生法所带动的“去来、迷悟、生死”,从回归真如的本性来说,都是 “了无所得”。这个就是理观。

    诸位,我们生命的问题在哪里?不是因缘果报。因为因缘果报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,它本来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这个即空,清净本然,它就是受业力的熏习出现“水泡”。但是我们怎么样?我们错就错在我们投入水泡太多,就是“唯心所住”。所以说,在理观的时候要怎么样?要偏重在“清净本然”这一块的观照,就是“了无所得”——我们从今生当中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,不可能。

    像做梦一样。比方说你前生做一个梦,你是转轮圣王,你产生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水泡,你有转轮圣王的色身,你拥有七宝千子。欸,你这个梦结束了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,你下一个梦变成蚂蚁!那你就会说,哎呀,我上辈子那个转轮圣王的宝物跑哪里去了?没了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水泡到水泡之间是“无所得”的,你不能把前面的水泡的东西带到后面的水泡去, 不可以的。它是怎么样?“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”因果,业力是可以贯穿, 果报不能贯穿,这个果报是当处出生、随处灭尽了。

    我们人生有三个阶段:第一个,唯心所造;第二个,唯心所现;第三个, 唯心所住。三个阶段。

    第一个,“唯心所造”。我们造业是谁在造?当然不是身口,身口是个工具。我们曾经在某一生生起了一个妄想,这个妄想可能是布施的妄想——假设是布施的妄想。哦,你生起一个布施的念想,开始带动布施的行为,就唯心所造。

    好了,因缘成熟以后,你今生“唯心所现”,出现了富贵的福报。这都没有错,到这里都没有错,唯心所造,唯心所现。

    错在第三个,“唯心所住”。我们对因果太过执著,我们得到福报的时候就唯心所住,糟糕了。如果你保持平常心,当你这个大海出现水泡时,你平常心面对,借假修真,利用这个福报去创造功德,这是对的。但是当你变成唯心所住的时候,那就完全失去本来面目了,就开始起颠倒想,就创造了生死业力。

    所以诸位,我们的问题在哪里?就是恶性循环。我们前生造了某一个业, 今生得一个果报。不管好坏,它就是一个果报,本来果报是很单纯,就快乐跟痛苦而已,没那么多事情。但是我们对这个果报产生执著以后,问题来了, 就创造很多的名言分别,然后又创造另外一个生死业,又去得另外一个果报,就变成怎么样?果报的相续、业力的相续、妄想的相续。

    那怎么办呢?流转到现在怎么办呢?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,把生命归零。我们现在已经怎么样呢?忘失来时路。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而来, 在果报打转太久了,忘失来时路。所以怎么样呢?要透过回光返照,就是这句话,“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”。所以这个中道实相 就说明一件事情:把心带回家,把生命归零,这个是最好的方法。因为你不能把妄想断灭,但你也不能随顺,所以只能够怎么样?回归真如本性,这个妄想让它自己消失掉。

    我们看禅宗的公案,你就知道。比方说,二祖遇到初祖,二祖说,欸, 弟子心不安。初祖说,将心来,吾与汝安。你把那个不安的心拿出来。结果二祖一回光返照,觅心了不可得。所以妄想这个东西,它只会欺骗你。你只要问它一句话,“你从什么地方来”,它就自己消失掉。因为达妄本空,这个妄想根本就没有根的,它是你一种虚妄的想象,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,就觅心了不可得。三祖遇到二祖也是这种情况。三祖遇到二祖说,弟子业障深重, 向和尚忏悔。二祖说,谁绑住你了?结果回光返照,觅之了不可得。所以这个禅宗厉害在哪里啊?它对治妄想很简单,你只要一回光返照,“何期自性, 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妄想让它自己消失掉。

    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。比方说有一个大学教授,教艺术的,第一堂课他就拿一张 A4 的纸,上面点一个黑点,问他的学生说:“你们看到什么了?” 所有的学生说:“我看到那个黑点。”那个教授说:“这张白纸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,只有百分之一是那个黑点,你们只看到黑点,没有看到那个空白的地方。”所以他说:“你要做一个艺术家,你不是只有画画的技术,你要有艺术家的眼光。”

    诸位,我们成佛也是这样。诸位,不是说你会拜忏、会持戒就可以成佛, 你要有成佛的眼光。就是说,按照正常情况,按照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思想, 我们要先看到白的地方,再面对那个黑点,这样懂吗?我们今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?直接面对因果,糟糕了,就陷进去了,然后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。

    所以祖师大德说,性真常中,求于因缘果报的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。因果应该面对,但是你要先回到真如本性,回到广大的虚空,再来看这个水泡。这个时候,水泡破掉的时候,你不会痛苦,因为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如果直接面对水泡,那它就是你生命的全部,那就糟糕了,这样懂吗?所以面对生死,你要想,你今生的五蕴只是你无量的虚空当中其中一个小水泡,这个水泡消失了,你还有另外一个水泡会出现的。但是你一旦住到水泡里面去,你就糟糕了,它的消失代表你整个生命的毁灭,你一定会害怕的。所以一定要怎么样?一定要回光返照,不能顺着因果的思考。回光返照,然后再面对因果。

    这个是整个理观的核心思想。

    【018】理忏之因缘观的目的、观法 

    戊二、依因缘观——令心厌离

    我们看戊二的“依因缘观——令心厌离”。前面是一个中道实相观,强调安住,安住真如再面对因果。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,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。

    image.png

    这个理观,它的心是平等的,就是我们先把心带回广大的清净心,然后再面对因果的水泡,这个时候是不取不舍的,是平等的。但是平等对我们是不够的,为什么呢?因为矫枉必须过正。我们凡夫心本来不平等,我们已经是怎么样?往左边偏太多了。所以你把它调正是不够的,你调正以后要往右再多一点,这样能够最后产生平等。就是说,我们除了真如理观的平等心以外,一定要加对治观法。

    比方说,我们观察色身的不清净——内身的不净,外身的不净;或者观察感受——感受的生灭变化,不得安稳,所以是苦恼的根源。我们还要加一个“厌离身心”,透过不净观、苦谛观,厌离身心。

    第二个,我们要对治我见的颠倒。前面是对治贪爱。观察我们能缘的 “心”是无常的,无常变化,不能依靠。第二个,观察所缘的境,这个一切 “法”是不能掌控的,是无我的,所以“放弃主宰”。

    所以,除了修中道实相观安住真如(平等观)以外,还要对治——对治爱取,厌离身心;对治我见,放弃主宰。这样才能够最后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。

    我们看总结。

    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

    前面是四念处的各别观,这以下是总观。

    其实四念处观的切入点是“无常”——因为无常,所以是苦。因为我们所有的快乐都要追求安稳,一个不安稳的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。所以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。既然我们生命是痛苦,那表示我们对生命是没有掌控性的。如果你能够掌握生命,你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出现痛苦呢?所以无常故苦,从痛苦知道生命是无我的,所以无我而成就空性。所以无常“是生灭法”,是痛苦的根源,那怎么办呢?只有放下这一些生灭的假相,使令我们内心出现寂灭,那才是真正的快乐。

    其实这句话简单的说,就是你不能追求快乐。这句话非常重要。这句话可能对初学者会有点困难,说我修布施为什么?我修持戒为什么?我就是追求快乐才修善法的。但是你追求快乐,你很难了生死,因为你要追求快乐, 你一定会对果报产生执著,一定会的。那怎么办呢?诸位,如果你临终要正念分明,你要把追求快乐改成追求寂静。生命的目的不是追求快乐,是追求寂静,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,你整个生死业马上沉淀下来。改变这个观念就够了,从寂静当中去追求法喜。

    所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,什么叫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?就是人生不能追求快乐,因为快乐里面太多的过失。在这个快乐当中有烦恼、业力跟痛苦果报的过失。只有追求寂静,才能够远离过失。

    这是它的总结。

    前面讲正念真如,这里讲四念处的对治,这两个要合起来交互的运用。

    【019】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

    甲三、罪除之相

    我们看甲三的“罪除之相”。

    或觉心神恬旷;或觉智慧顿开;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;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;或梦吐黑物;或梦往圣先贤,提携接引;或梦飞步太虚;或梦幢幡宝盖,种种胜事,皆过消罪灭之象也。

    透过前面的事忏跟理观的结合,我们有三种的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,有 下品、中品、上品。

    先看下品的罪灭之相。“或觉心神恬旷”,你拜忏以后感到内心寂静、开阔,这个就是罪灭的一个征兆,因为罪业是躁动不安的。你感到寂静、安稳、 开阔,这是下品。

    中品,它不但灭恶,还生善,就是还生起善根。“或觉智慧顿开”,你从今以后听闻佛法,心生法喜。你会出现法喜,表示你听懂了,你的慧根生起 了。“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”,你在这么多繁忙、障碍的人事当中,突然间左右逢源,顺逆自在。所以你不但是生起大乘善根,你还成就大乘的福德力。 所以这个灭恶,还可以生善,触念皆通。“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”,这个人本来是你的冤家,结果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气,反而心生欢喜,这表示你这个人的慈悲心成就了,慈悲无障碍。慈悲心,也是属于菩提心的一种,大乘的善根的一种。“或梦吐黑物”,你在梦中吐出污秽的物,或者在梦中洗澡,这个都是表示你的生命产生重大转变,即将脱胎换骨。这个就是中品的功德,不但灭恶,还能够生起善根、福德。

    第三种是最困难的,就是上品功德。它不是成就大乘善根,是成就大乘的功德。“或梦往圣先贤,提携接引”,你在梦中看到佛菩萨的开导。当然你能够梦到佛菩萨,表示你跟他已经怎么样?心心相印,感应道交,互相随顺,否则你是梦不到佛菩萨的。“或梦飞步太虚”,你梦到自己飞步于太虚空当中。这表示你这个大乘的功德相。“或梦幢幡宝盖”,在梦中见到清净庄严的三宝的庄严相。这也是大乘功德即将成就的相状。

    总之,以上的下品、中品、上品的种种的胜事,都是“过消罪灭之象也”。

    所以诸位,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或者理观的时候,要注意你的梦境,在梦境当中来判定你的罪灭之相。

    【020】事忏、理忏的关系及合并

    甲四、结示劝修

    我们看最后一段。甲四,结示劝修。

    我们这次的忏悔分成事忏跟理忏。

    (一)事忏

    我们看事忏的总结。

    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恚痴;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
    事忏所对治的就是身口意的罪业,特别是造杀盗淫妄的那种根本重罪, 那么这个罪业是由无始的贪瞋痴所造成的。所以“一切我今皆忏悔”,透过忏悔、皈依、发愿,心力、佛力的交互作用,灭除罪障。这是忏悔业障,面对因果来忏悔罪障。

    (二)理忏

    我们看理忏。

    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亡罪灭两俱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

    前面的事忏,只是在对治我们生命当中某一部分的罪业,是局部的对治。 这个理忏就不是了,它是回到广大的虚空来面对水泡,是从根本上去调伏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,让生死业缘慢慢的沉淀下来,所以它的重点在于颠倒妄想,它消除颠倒妄想。因为所有的生死轮回,都跟颠倒妄想有关系。

    所以“罪从心起将心忏”,无量劫的生死业障,就是由一念的攀缘心生起的,所以用理观、用那个正念真如的理观来消灭这个攀缘心。等到攀缘心调伏的时候,我们生死的业障也就沉淀下来了。当我们的攀缘心消失了,生死的业障也消失的时候,那就是真如本性显现的时候了,那就是从根本上的真正的忏悔。

    一个是忏悔我们局部的罪业,第二个是忏悔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,这两个是不同的,这两个是要配合的。诸位,我们在事忏、理忏,其实是要合并的。所以真正的忏悔是怎么样呢?“忏悔、皈依、观照、发愿”,四个主题,只是你的比例不同。

    有些人理观强,他可能理观的比例高一点,他静坐时间多一点。有些人事修强,那你就拜忏多拜一点,多思惟业果的道理,多增加惭愧心。所以这个比例可以增加。但是几乎没有一种大乘的忏本只有事忏或只有理忏,几乎没有,两个都一定要具足。那么透过事忏、理忏的结合,消除我们平时的罪业,也消除我们临终的颠倒妄想。这两种障碍都破掉了,破除我们平常的障碍,也破除我们临终的障碍。

    我们这堂《忏悔法门》就讲到这里。我们感谢积因和尚的慈悲!感谢净律寺斋戒学会全体干部的护持!也感谢全体法师、全体菩萨的参与,让我们这次课程更加的庄严!

    阿弥陀佛!回向。


    回向 

    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 

    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 

    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 

    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 

    妙法莲心学院 版权所有 

    欢迎各方免费流通,若有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请勿用于商业盈利。

    Copyright ©mflx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 

    官方网址:http://www.mflx.org 

    信箱:info@masterchingche.org 

    净土教观学苑微信平台(一):jtjgxy 昵称:妙法莲心 ORG 

    净土教观学苑微信平台(二):sjxjfs 昵称:净界和尚

    
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请填写验证码
«    2024年12月    »
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
搜索
网站分类
站点信息
  • 文章总数:95
  • 页面总数:1
  • 分类总数:4
  • 标签总数:19
  • 评论总数:98
  • 浏览总数:743989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唐哲 - 和仲科技